新生兒期的骨科疾患-腦性麻痺兒-(3)腦性麻痺的步態問題與步態分析

一、正常兒童的行走能力與步態問題:
(1)隨著成長,學會走路只是時間的問題。
1.腦部的成長:對抗地心引力的「誘惑」與「反射行為」!
2.神經控制系統的整合:指揮與協調動作的執行。
3.肌肉、肌腱、韌帶的成熟:提供足夠的力氣。
4.骨骼及關節系統的健全:可以作為強有力的支撐!

新生兒期的骨科疾患-腦性麻痺兒-(2)家有腦性麻痺兒

案例一 :

暐暐是位十二歲的男孩, 從小被診斷為腦性麻痺時, 父母幾乎放棄了他, 也因此一直未做積極的治療。 最近父母注意到暐暐的膝關節愈來愈彎曲了, 足部也一直往外翻, 連走路站立都成了問題, 方才帶來兒童復健中心治療。 醫師建議應接受手術矯正他下肢的變形,以利往後的復健, 但父母一直猶豫不決—–。

新生兒期的骨科疾患-腦性麻痺兒-(1)為何生腦性麻痺兒

腦性麻痺並不是單一疾病,而是指大腦在未成熟階段,因腦疾或腦傷而導致以運動障礙為主的症候群。這些運動障礙,早期可能表現於餵食、呼吸、肌肉張力、不正常的原始反射、運動功能以及不對稱的姿勢及運動型式上。隨著成長,除了運動功能障礙以外,還會有視覺、語言、癲癇、智能、知覺、情緒與行為問題,肢體攣縮與畸形、便秘方面的問題。

先天性肢體畸形-骨骼延長手術在矯正肢體畸形上的應用

懷孕中的胎兒,四肢的骨骼可能在形成的過程中,有部份沒有形成而造成先天性骨骼缺陷;而出生後成長中的小孩,四肢的骨骼也可能由於受傷、感染、長腫瘤而有部份因生長遲緩而短缺,這些肢體骨骼的短缺若是對稱性的,則會造成患者的身材變矮,甚至變為侏儒,但若是短缺只侷限於肢體的某一部份或某一側,則可能造成下列三種畸形:

先天性肢體畸形-胚胎成形與先天性骨骼變形

在小兒骨科門診裏,可以見到許多千奇百怪、外形奇特的先天性肢體畸形!您知道有那一句話是父母一定會說的嗎?不是「小孩很可憐」,也不是「醫生請問有沒有辦法醫好」;而是,「醫師,我們全家都沒有人這樣,他怎麼會這樣?!」他們在否認什麼呢?!當然,他們是竭力想撇清他們在遺傳基因上的關係;這是許多父母的共同心態!

先天性肢體畸形-骨發生不全症

骨發生不全症是一種膠原質代謝疾病,造成身體中凡是含有第一型膠原質的組織都會受到影響,其中骨骼系統表現的臨床症況最為明顯。骨骼脆弱的程度,小自輕微的骨質疏鬆,大到懷孕中嬰兒的子宮內骨折,甚而有致死的狀況發生。由於骨骼的脆弱,小朋友在日常活動裏經常發生骨折,並且產生骨骼的變形。除了骨骼的脆弱外,患者會合併有各項不同程度的眼白呈藍色、聽力喪失、及牙齒發育不良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