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期的骨科疾患-髖關節脫臼症-(7)先天性髖關節異常

發生率為千分之二十的幼兒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是項並不罕見的骨科病症,雖此髖關節為位於肢體深部,異常時不易發現,不過在健保對幼兒健康檢查項目中,出生一個月新生兒的骨骼檢查中,即包括此項髖關節發育的檢視,可見其重要性,且只要一歲以內發現幾乎可以不必開刀治癒。遺憾的是,小兒骨科醫師的臨床經驗,一歲以內發現就醫者不及三成,可見父母對此病症疏忽,造成日後治療上的困難,甚至影響正常行動。

新生兒期的骨科疾患-髖關節脫臼症-(6)先天性髖關節脫臼之治療

在談到治療的方法之前,我們首先要瞭解髖關節脫臼的自然病史,也就是說:如果不治療,將來會怎麼樣?當脫臼為單側性時,脫臼側的下肢會顯得較短,而且髖關節不穩定,所以走起路來,會一跛一跛的,下肢因不太能使力的關係,也會逐漸萎縮。另外,骨盤會向短側傾斜,並可導致續發性的脊椎側彎。在孩童時期,髖部是不會疼痛的,蹲、站均無困難。但因為長期受力不正常,在二十歲左右就可能有「酸」的感覺,而且也容易疲勞,當然更不可能像正常人一樣的跑、跳了。

新生兒期的骨科疾患-髖關節脫臼症-(4)超音波早期篩檢

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Congenital Dysplasia of Hip)簡稱CDH,一般依髖關節問題程度的不同分成三種,一為單純的髖關節發育不育,二為髖關節發育不良合併半脫位(Sublaxation),三為髖關節發育不良合併脫位(Dislocation),後者即為臨床上所稱的先天性髖關節脫位,也簡稱CDH。然而,雖然稱之先天性,但是大部份的病例出生時並無明確的脫位,而是髖關節處於不穩定狀態(Instablity),股骨頭容易從髖臼滑出滑入,一段時間後再形成比較固定的脫位狀態,是以臨床上以先天性病變稱之並非全然合宜。近年來因為醫療糾紛爭論頗多,逐漸地因先天性字眼易遭物議,而以「發育性」(Developmental)名詞取代,成為新的潮流,簡稱DDH。

新生兒期的骨科疾患-髖關節脫臼症-(3)髖關節脫臼的一般性介紹

髖關節是人體最常先天性脫臼的關節。統計顯示每60個新生兒中有一個有單側或兩側性髖關節不穩定。其中百分之八十在二週內會自然復原,另外百分之二十(即1000個嬰兒中有1.55個) 是典型髖關節脫臼,必須接受治療。此病發病原因尚不清楚,一般相信遺傳因素占有重要的地位。可能是遺傳基因的影響`造成關節韌帶鬆弛,加上子宮內胎位不正等環境因子,如臀位生產,使得不穩的關節終於脫臼。另外,有下列特性的人具有較高的發病率:1)有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症家族歷者, 2)有斜頸、足部畸形或其他先天性畸形的小孩,以及 3)某些民族,如北美西部印地安人,北部義大利人,捷克人和日本人。

新生兒期的骨科疾患-髖關節脫臼症-(1)髖關節脫臼症是什麼?

所謂髖關節脫臼顧名思義,就是髖關節的股骨頭脫離了髖骨的凹臼。比較常見於第一胎女嬰的左側髖關節。新生兒髖關節脫臼的發生率大約千分之一,雖然發生率並不是很高,但仍算是小兒骨科門診中的常見疾病,只要是真正從事小兒骨科,一定對這個疾病相當熟悉。過去新生兒的髖關節脫臼,正式的病名叫『先天性髖關節脫臼』,英文是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縮寫是CDH。

新生兒期的骨科疾患-腦性麻痺兒-(6)給腦性麻痺病人家長的建言

當醫師告訴你,小孩患腦性麻痺時,你可能非常驚恐及憂慮。自問:為何這種事情會發生在我們的身上呢?

發育中的腦部在出生前、中、後,若因病變或傷害,而有永久性的損害時,輕則僅影響動作及姿勢,重則有智能、聽覺、視力、胃腸上的障礙。其腦部傷害雖為非進行性,但所造成的問題需要長期的醫療、養護、教育及復健,才能減少其與正常人的差距。

新生兒期的骨科疾患-腦性麻痺兒-(4)腦性麻痺的治療

在了解腦性麻痺如此複雜的致病機轉與個別差異之後,我們可以確定以下的觀點是很重要的:
治療必須愈早開始愈好;小兒科醫師在兒童新生兒期發現此項問題,必然開始早期療育(early intervention)。
治療是終身努力的目標;腦內的變化是上游的主因,卻無法挽回,大部份可進行的治療都是屬於下游的後遺症建設與缺陷;因此,治療目標不是根治,而是改善,並終身與成長的速度在作競爭。
治療有賴於整體制度的的建立;因為治療的困難與繁瑣,正常人的醫療制度並不適用於腦性麻痺兒及家長;因此,必須在政策制定上予以協助,才能方便患者就醫。
治療有賴於所有家屬;許多的治療不只靠病童本身,更有賴於家長精神上的扶持與鼓勵甚至日復一日的復建動作,家屬的支持諒解與金錢、時間上的支援,家居環境的改良與重建等。
治療有賴於所有的醫療團隊;小兒科醫師就包括新生兒專家的早期診斷與療育,神經專家的腦部評估與治療,生長發育專家的建議與追蹤;復健團隊有復建科醫師的建立復健計劃,物理治療專家的拉筋、鬆筋與平衡感及肌力訓練,職能治療專家的生活功能及手部動作訓練;社會團隊靠政策制定良好制度,病友團隊互相打氣加油,社會工作者解決對家庭生活與經濟得衝擊;心理學家則可在神經心理、認知心理與精神上予以扶持;而外科系統,如神經外科與小兒骨科醫師則可以在復健及醫藥上無法突破時,提供一些改變解剖變形進而提升步態功能的手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