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肢體畸形-新生兒應該例行作肢體畸形篩檢

不要疏忽了新生兒肢體骨骼系統的篩檢,而這主要的責任要靠父母。

當手捧新出生的幼兒,每位父母都希望是個未來能長得壯又大的健康寶寶,骨骼系統的健全是很重要的條件,但是影響新生兒骨骼系統的因素包括了先天基因突變或遺傳因素,母親子宮因素的壓胎問題,以一些後天不良姿勢的影響等。除了後天因素,新生兒父母可以由多注意觀察及早篩檢出,除了一些先天性基因或遺傳造成的骨骼變形、畸形現象,或許治療效果不見得理想,但總是越早治療效果必相對越佳,幾乎所有只是因壓胎造成的一些骨骼看起來怪怪的異常現象,都可在及早就注意到或稍加矯正治療後,多能獲得理想的恢復。

觀念篇-鍛練兒童強健的體魄,需要的豈僅是鈣片?

台灣人在經濟起飛、教育普及、資訊發達的外在環境之下,其實仍然在許多方面表現出「只要文憑不問能力」、「只求答案不思原因」、「只學知識不加判斷」的老毛病;而在政府視為德政的全民健保及醫藥分業之下,國民的健康是否已得到改善了呢?!保健觀念是否更正確了呢?!人民是否已完全免除了生病破產的恐懼了呢?!醫療資源是否已作最妥善的管理了呢?!這或許仍是一個開放的問題,不容易得到一致的答案!但有許多錯誤的健康觀念,不但令人啼笑皆非;有些甚至倒因為果,適得其反。

觀念篇-肢體成長過程的常見疾病

從受孕的第四星期起,胚胎便已長出了四肢的雛形,而在第七個星期便已具體而微了!而這時候,許多母親甚至都尚未察覺自己已經懷孕了呢?!成長中的肢體,在這一段時期裏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的影響,例如細菌或病毒感染,藥物,放射線,化學物品,煙酒,物理因素,及其他種類不明原因的影響,而造成肢體的畸形!至於懷孕後期,胎兒逐漸長大到無法順利地在子宮內翻轉,造成壓胎的現象,而使肢體有異常的情形。即使是出生以後,肢體要逐漸長大,在成長的過程中,其生長板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如感染、受傷或新陳代謝的影響,造成長短或外形的病變。因此,成長的肢體,不但是我們身體最大的組織,同時,也是最容易產生病變的組織,不由得我們不特別提高警覺來看待之!以下,便舉三個例子來說明之!

觀念篇-小兒骨科醫學的獨特性

現代人對於小兒科與內科之間的差別與分辨,大多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小孩子不是大人的縮影」,在兒權受到重視的二十世紀,無論是民眾以年紀來區分,或者醫師以醫療專業來細分,都己成為一個清晰而且明確的概念。然而,拿小兒骨科醫學與一般骨科學區分,在台灣尚是一個已在萌芽的關係。

序–王迺輝

行醫多年在門診最常聽到來自父母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我的孩子會有這種畸型?長大會好嗎?什麼時候治療?不開刀可以嗎?打石膏會好嗎?不治療會怎麼樣?以後該注意什麼?碰到這些一連串焦慮的問題也只能用醫師一貫的專有名詞去回答,因為當時沒有一本淺而易懂的書可以讓父母去了解小兒骨科的各種疾病。

序–黃世傑

健康、快樂的小孩是為人父母者最基本的期望,不能輸在起跑點上則為最大的擔憂。所以舉凡一些生理發育現象、先天異常、外傷、神經肌肉疾病、腫瘤等等,無不引起為人父母者莫大的恐慌,再加上資訊不足,於是四處問人、『遍訪名醫』、看報章查雜誌、上網路、求神問卜等諸法皆來,既不想錯過最佳治療時段,但又怕受到傷害,其焦慮之情在小兒骨科的門診已是司空見慣。目前在台灣雖有不少發表於報章雜誌的文章…

鈣片與運動

台灣人在經濟起飛、教育普及、資訊發達的外在環境之下,其實仍然在許多方面表現出「只要文憑不問能力」、「只求答案不思原因」、「只學知識不加判斷」的老毛病;而在政府視為德政的全民健保及醫藥分業之下,國民的健康是否已得到改善了呢?!保健觀念是否更正確了呢?!人民是否已完全免除了生病破產的恐懼了呢?!醫療資源是否已作最妥善的管理了呢?!這或許仍是一個開放的問題,不容易得到一致的答案!但有許多錯誤的健康觀念,不但令人啼笑皆非;有些甚至倒因為果,適得其反。

先後有別

小兒骨科醫學上有一個病,在中英文超過五年之前發表的教科書及論文上都稱為是「先天性髖關節脫臼(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hip)」;不過,近年來的文章己經比較捨棄這個名詞,而代之以「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這個改變,一開始只是學理性的,而逐漸地發現它也是很有法律性及社會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