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期的骨科疾患-兒童肢體成長的鍾擺現象
有關兒童骨骼系統的正常發展與疾病研究,其實本來就是骨科醫學(orthopaedics)發展的起源。希臘字源的 ortho ,原本是直立的意思,可以引申為「使之直立」或「矯正」。而 paedes 則是小孩的意思;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可以說是直立的小孩,也可以說是矯正小孩(不直的畸形)。然而,從個案經驗的傳承到大規模的科學研究,這只是近五十年來的事。在西元1975年,當時利用X-光照射正常兒童的醫學倫理尚未被廣泛討論,芬蘭的學者Salenius 及 Vankka 發表了一篇對1480位零到十三歲正常兒童,利用X-光檢查下肢骨骼的研究。他們發現,週歲以下的嬰兒腳部大都呈現明顯的O字形(內翻,varus),但長到十八至三十六個月之間,逐漸轉變成X字形(外翻,valgus),一直到六至七歲才達到穩定並接近成年人的外翻5至6度(見圖1)。這一報告及接下來的許多研究,促成我們了解兒童肢體成長過程,是有所謂的「鐘擺現象」的。